文化的饕殄盛宴
——记何忠礼教授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讲座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记者 许一鸣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不觉贵人来袭。现任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的何忠礼老师携一股文化之气走进传媒分院人文大讲堂,为大家讲述着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些许故事。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联合主办的此次交流会于27日下午2时整在文一116隆重举行。
大会伊始,何忠礼老师首先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生涯,40岁考上研究生的他致力于中国古代史、宋史、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中国选举制度史等方面的研究将近30多年,丰富的研究背景让台下观众由生敬意。而紧接着,何老师就抛出四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如何?怎样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针对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何老师首先引用哈佛大学约瑟夫.奈的观点为大家分析了美国人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理解,“它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制度和政策的号召力等”。而与其不同的是,我们国人应该如何理解“文化软实力”?所谓的文化软实力,应该是利用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构筑和谐社会的国民向心力,抵御腐朽思想的必要防御力。中国人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理解程度应当以文革时期为分界线,所谓的意识形态自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前进的脚步日趋变化。而就当今中国电视节目的现状,何老先生也不禁“吐槽”了一番,他愤慨的口吻中流露出对当今历史剧胡编乱造现象的深恶痛绝,一些穿越剧“嚣张跋扈”的历史情节更是举不胜举。此外,他再三强调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有水滴石穿、潜移默化的作用,并结合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六艺”,拓展分析和批判当今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良行为举止问题。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问题,何老师认为:从国内而言,一方面,各种文化产业和大众传播迅速发展,文学、艺术日渐昌盛;从国际而言,中国文化,包括语言、艺术、戏剧等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许多国家开设了“孔子学院”,并掀起了中文的狂潮;但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出现了三个不相适应:一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和军事硬实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二是文化水平对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文化功能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何老师特别谈到,当今中国年轻人普遍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质缺乏症”等病症,他们大多已经从心底里抛弃了这些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即使是一些高等学府的高材生也是如此,而长此以往下去未来中国的美好愿景必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推进,公民的守法懂法意识虽然已经大为提高,但是民众的文化层面水准还有待改善,所以必须明确文化软实力不是纯粹为经济建设而服务,根本是为了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为目的。
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更是引人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何老师提倡大家这样经营自己的文化理念: 提升文化软实力既要在技术层面上做保障(如发挥报刊、电视和互联网的作用),更要在吸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同时,大力继承和弘扬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后者不仅更为重要,而且也是我们的优势。他还引用了一个自己切身经历的体会:一次他出游韩国,在路上看到的车辆基本上是韩国人自己生产的,也很少有像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泊来文化,他认为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归功于一个民族的自强心、爱国心,更多的是韩国人本身能够用“真实力”来抵制(如自己生产很清洁、很实用的车辆、创造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并积极弘扬)外来文化,把民族的优秀文化彻底的发挥出来。
在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之后,何老师用一个个中国朝代兴衰变迁的案例来解释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自汉、唐以来,一个民族政权如果要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必定要推行汉化政策,也就是推行以往中原王朝所实行过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否则就不能长久。从历史上看,中国所以永远不会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文化的力量,朝代可以变迁,但中国却永远是中国。而国力较弱的南宋所以能存在153年,也与她的文化软实力十分强大有关,弥补了军事硬实力的不足,抵御蒙古的侵略达45年之久。
中秋将近,同学们普遍认为,这场关于文化的饕殄盛宴将成为这个月圆之日最好的馈赠。